做電商的都怕一個事:倉庫發錯貨。
客戶訂的 A 款鞋,收到的是 B 款;系統顯示有庫存,打包時卻找不到貨 —— 這些看似小的差錯,輕則賠運費、給差評,重則丟客戶、砸口碑。
很多倉庫都說自己 “全年差異率 0.1%”,聽著挺靠譜,但細想一下:一年 365 天,萬一某一個月集中錯了幾十單,全年平均下來照樣達標。 可對商家來說,那一個月的損失已經實實在在發生了。
01 / 月月清零:不攢問題的 天馬式管控 “庫存差異” 到底是啥?簡單說,就是實際庫存和系統記錄對不上的情況??赡苁前l錯貨、盤點時少了貨,也可能是入庫時數量記錯了。 行業里常說“全年差異率低于0.1%就算優秀”,但這個數字背后可能藏著“旺季集中出錯、淡季湊數達標”的貓膩。 對商家來說,一次大促期間的集中錯發,就可能毀掉數月積累的口碑。 天馬云倉選擇反其道而行之:不搞“年終算總賬”,而是每月拆解差異率。比如7月,某主力倉總庫存283.7萬件,最終差異僅3件,換算成百分比是0.0001%。 這個數字不是偶然——每個月,云倉都會像“體檢”一樣排查差異根源:是入庫掃碼誤差,還是揀貨時的視覺混淆?當月發現問題,當月對所有庫存差異(比如發錯貨、系統與實際庫存不符)進行 "歸零處理",絕不把隱患拖到下個月。 這種“按月較真”的邏輯很簡單:倉庫的準確性,該是“每天都靠譜”,而不是“全年看起來還行”。
02 / “零差錯” 密碼:全流程編碼守護 天馬云倉能把月度差異率壓到0.0001%,靠的不是“運氣”,而是從入庫到發貨的全流程精細化設計,每一步都藏著“防錯密碼”: ① 入庫 “條碼鐵閘”,批量品件件清 面對 SKU 少、單款量大的標品,操作人員先核到貨明細,再逐箱掃外包裝條碼,系統自動比對采購單。信息不符(如數量差 1 件、貨號不對)立刻預警,當場修正。 ② 揀貨 “唯一碼導航”,復雜款不迷路 SKU 復雜的商品,每件都有專屬 “身份證” 編碼(僅綁定單件)。揀貨員用終端掃描編碼,即可查看存儲位置、尺碼、顏色等信息,終端還會規劃最優路徑。 哪怕款式相近,編碼也能清晰區分,揀貨準確率近乎 100%。 ③ 發貨 “編碼終審”,最后一關兜底 打包后,終端掃描商品編碼與快遞面單,系統自動比對:商品是否匹配訂單?地址信息是否準確?一旦不符(如訂單要黑色 XL 碼,編碼顯示白色 L 碼),包裹立即鎖定,人工核查無誤才可以放行。
03 / 商家隱形福利:穩定比平均更值錢 對合作的品牌商家來說,這種精細化管理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安心: →庫存準度穩定在99.99%,不用再為“系統有貨實際沒貨”的超賣問題頭疼; →每月差異率透明可查,售后投訴中“發錯貨”占比明顯下降; →因為流程固化,哪怕是大促期間單日處理36萬單,差異率也能穩定在0.0003%以內。 就像一位合作三年的戶外品牌負責人說的:“我們更在意的不是‘一年錯多少’,而是‘每個月能不能都這么穩’。天馬云倉的月度管理,其實是幫我們把售后風險降到了最低。” 真正的靠譜,藏在天馬云倉對每個細節的較真里。